基于计算机辅助的舞蹈动作设计分析初探
序言
1920年,由匈牙利舞蹈教育家、舞蹈理论家鲁道夫·拉班创建、目前国际通用的拉班舞谱系统,将从一维到三维的艺术空间中富有表现的舞蹈动作序列以纸质平面谱记下来,最初包括芭蕾、现代舞,其中又尤以西方芭蕾舞作品以及默斯·坎宁汉、玛丽·魏格曼的早期舞蹈作品记录为主;不仅如此,拉班舞谱系统中提出的力效(effort)动作分析,从舞蹈人体本身提出了舞蹈身体在运动时的生命科学体现、几何规律及动作发展状态,构成了舞蹈动作发展的实践基础。经笔者近几年对拉班舞谱系统理论及其实践的分析研究得出:首先,拉班舞谱系统包含对人体动作的有序记录,实现了对早期中外舞蹈予以保存的基本职责;其次,通过拉班舞谱系统中有关人体动作序列的科学性描述、舞蹈动作中力效内容的丰富,明确了舞者的身体及舞蹈动作与人体生命科学紧密相关,即受到生理学与解剖学的关键性指导,而有助解决舞者在进行舞蹈艺术实践时最根本的人体运动的问题;再者,以拉班舞谱系统以及人体运动相关学科为研究背景,在基于计算机的多媒体艺术时代下的身体性舞蹈本质上离不开人体运动本身,人体运动从而也成为多媒体舞蹈研究的核心内容。因此,本文通过舞蹈人体运动在生理学、解剖学意义下的艺术实践过程,尝试以一种基于CAE(计算机辅助人机工程)进行舞蹈艺术实践,探讨并分析当今我国舞蹈艺术实践过程中舞者的动作设计。
一、舞蹈实践的基础:基于真实人体与刚性人体[1](36)的舞蹈动作分析
与西方舞蹈形态发展有所不同的是,传统中国舞蹈注重情与意的发生,即所表现内容与情绪情感相关联、动作质感与意趣相关联,实现中国舞蹈审美——这种表达方式在中国舞蹈实践中长期存在。直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舞蹈先驱吴晓邦西学回国将现代舞带入中国、90年代徐淑英将闻名世界的拉班舞谱系统带回并进行实践教学,使我们初步意识到舞蹈实践过程中的人体动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而今舞蹈动作又受到生理学和解剖学的系统指导,最终形成了舞蹈科学的崭新局面。
如今,依托舞蹈人体的运行理念进行观察发现,中国传统舞蹈如古典舞体系具有对舞者身体的高度重视。在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中,以上身范围内的肩、胸、腕、指,中段范围内的腰、胯部以及下身范围内的膝盖、脚腕、脚背等部位在各自抽象动态中表现其身法韵律要领,集中作用于古典舞的风格表现。相比较而言,西方舞蹈如芭蕾和现代舞具有清晰可辨的肌体动作序列(动作理念),而使观众逐渐形成对艺术视觉解读的能力。综合上述相比较的两种舞蹈风格,表现如下:它们为引导真实人体表演向刚性人体表演过渡、实现基于计算机辅助的舞蹈艺术实践奠定了基础。这也预示着以真实人体为对象的舞蹈艺术实践与在计算机辅助状态下,呈现具有几何结构性虚拟人体为对象的计算机舞蹈实践之间具有发展延续性,也是当今研究舞蹈人体和舞蹈实践发展趋势的重要对象。
(一)舞蹈动态中真实人体动作基础的分析
舞蹈动态是以舞者的身体语言表达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情节讲述、情感表达或二者相统一的方式进行。在以人体动作为核心的舞蹈训练实践中,真实人体不仅记录宗教祭祀仪式内容、反映人类精神理念的重要媒质,也是记录舞蹈诞生的重要符号。如今,舞者的身体已经成为舞蹈表现的物化形态,从国内外舞台上的舞蹈作品到民间舞蹈的表演,无不以身体表现的想象创造特定的舞蹈内容。实现这一过程,需在了解舞者身体的复杂性后,发展对舞者身体动作的分析。
舞者身体的基础构造与普通人一样,是由分布全身的器官、骨骼及肌肉所组成,但在舞者选材的要求上,却比对普通人在日常运动时的身体要求更为苛刻。舞者在具有“三长一小”的外形条件基础上,还需注意到他们的骨骼成长、肌肉发展的基本动向等体征特点。由于会受到DNA遗传因子的影响,如父母的身形及生命体征会遗传至下一代,形成各人体态胖瘦、肌肉松紧和生命状态不一的身体素质。除上述先天条件外,后天的舞蹈训练会在舞者身上贯穿始终,从舞蹈启蒙到富有能力的身体表现的成熟状态,从动力定型及高原现象[2](214)的训练过程中,逐渐完善舞者的身体表征,形成舞蹈表达所不可缺的身体素质条件。
舞者的身体动作表征是通过肌肉和骨骼的作用发挥形成动作时的外在状态。肌肉和骨骼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调动指令,使舞者的动作达到舞蹈表演的高度。因此,通过肌肉的借力发挥及关节、骨骼的相互作用集中体现于舞者身上,造就出出类拔萃的舞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