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提高解剖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方法与体会

 

教学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批青年教师加入了高校教师队伍。如何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高校可持续发展值得关注的重点。解剖学是学习医学各学科的重要基础课,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是名词概念多、描述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存在理解和记忆困难,导致上课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如何尽快提高解剖学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该问题,笔者从一名解剖学青年教师的角度总结出一些提高教学能力的方法以及个人体会,在此与大家交流。

一、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青年教师的培养,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示范和传帮带作用,学校开展青年教师“一对一”传帮带培养工作。导师均来自本专业教学第一线,热爱教育事业、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教学业务水平和学术造诣高,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导师和青年教师共同制定和完成培养任务。新进青年教师必须全程参与导师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导师对青年教师授课教案的设计、课件制作及讲稿的撰写等教学环节各方面进行全面的指导。通过互相听课的模式,青年教师可以从导师课堂得到学习和启发,导师也能在青年教师的课堂上发现其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建议,从而使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夯实解剖学教学基本功

扎实的理论知识是教师走上讲台前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作为新进解剖学青年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解剖学教材,但不要将教材仅局限于所授教科书上,应研读多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和解剖学著作。在研读的过程中注意分析和归纳各个知识点,并将掌握的理论知识结合自身实际,做到更加透彻的理解。另外,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注重动手和操作能力。因此,对于解剖学青年教师来说,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需熟练实验操作技能。我校解剖青年教师在科室理论考核合格的情况下,均需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解剖1—2具完整的尸体。通过自己动手,可以更快更全面掌握相关结构,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三、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

由于解剖学与医学各学科之间联系密切,所以青年教师除了要掌握课堂教学所需的解剖学知识外,还需要掌握一些其他与人体结构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比如临床上常见疾病、常用手术入路,超声、影像、心电图等辅助检查的基本原理等知识;另外,还可以选择性地旁听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诊断学等课程。将这些相关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提高教学的深度和课程的生动性,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解剖学课程内容繁多,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需要青年教师改变单一的授课模式。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要具有专业针对性。比如护理学的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讲解循环系统章节,并在个章节的讲解中突出护理技能涉及的解剖学基础问题;在影像学的教学过程中,则应结合X-线片、CT扫描片等重点讲解内脏各器官的位置及毗邻关系。对于重难点讲解教师可采用对比法、绘图法、提问法、案例导入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

五、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教学和科研同等重要,且相辅相成。普遍认为,具有高水平科研的教师一般具有高质量的教学水平。青年教师应广泛地参加科研活动,积极申报各类科研课题,坚持多阅读高质量的科研论文,以便及时了解本学科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素质。通过科学研究,青年教师能够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所授课程解剖学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和课程内部的逻辑联系。将科研理念和科研思维引入课堂教学中,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将新的研究热点融入教学,从而促进教师教学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六、注重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提高新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促使教师自我成长的要素。课后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授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综合反思。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使青年教师正确把握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有助于青年教师更合理地设计自己的授课。并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与改进中,有效提升自我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