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肩贞穴所在的位置就是现代解剖学中所说的“四

 

肩贞穴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位于肩胛区。《会元针灸学》记载:“肩贞者,从外观之,肩偏外正中也,按之盘坚骨隐中空,举手与垂手皆不移其陷中”,说明肩贞穴位于肩部某凹陷中,且周围有骨。从现代解剖学来看,肩贞穴所处位置即为“四边孔”。

何为“四边孔”?

四边孔是位于肩关节后侧,由肌肉和骨关节围成的一个四边形间隙。其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内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外界为肱骨上端,由这四部分组成一个四边形的孔,该孔可容纳一拇指,内有腋神经、旋外动脉、桡神经三头肌肌支穿行。

因为四边孔周边突起的组织结构非常清晰,符合“盘坚”的特点;肱骨上端有三角肌覆盖,符合“骨隐”的描述;四边孔内有旋肱后动、静脉和腋神经穿过,触之有“中空”感;且其组织结构非常恒定,符合“举手与垂手皆不移其陷中”的特点。所以,四边孔符合古籍中对肩贞穴所在位置的描述。

根据四边孔的解剖特点,当肩部有外伤或慢性劳损时均可使其间隙变窄,腋神经受到卡压。因腋神经主要支配小圆肌和三角肌,三角肌为外肩袖肌,其前、中肌束的主要功能是使肩关节前屈和外展,即“举肩”动作。所以四边孔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上肢间隙性疼痛和麻木并播散至上臂和前臂,且症状在肩关节前屈、外展、外旋时加重。严重者出现三角肌萎缩,触诊四边空,出现四边孔周围局部压痛。

而对于肩贞穴的主治,《针灸甲乙经》记载:“引缺盆肩中热痛,麻痹不举,肩贞主之。”上述古籍中提到的肩臂部“麻”“痹”“不举”,与神经受卡后出现的症状及肢体功能障碍相一致。可见,四边孔综合征的典型临床表现与上述古籍中所描述的症状高度吻合。所以,无论是从解剖位置上还是主治上,四边孔都与肩贞穴相吻合。

临床中四边孔综合征的治疗以松解大小圆肌、肱三头肌长头肌和三角肌后束为主,这样可以缓解四边孔对腋神经的卡压现象。根据程莘农院士的“三才针法”,对肩贞穴给予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针刺共存在三种针刺方法:

?直刺,至肱三头肌长头(起于肩胛骨的盂下关节),这种刺法可缓解肱三头肌长头肌的紧张拘挛状态,同时解决肩胛骨上下移动的问题。

?斜上或斜外上刺:三角肌后束肌腹下,这种刺法主要解决三角肌后束损伤等问题,释放三角肌后束的高张力,缓解对腋神经的卡压现象。

?斜内上刺:大小圆肌的缝隙,触碰大圆肌的边,这种刺法主要解决肩胛骨左右移动的问题。

其中前两种刺法对于缓解四边孔周围肌肉的紧张,减轻神经卡压所造成的肩臂疼痛具有重要意义。

而第三种刺法则着重体现了手太阳经的主治,因为在手太阳经病候的描述中,“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它形容不能回头或头不能左右转动,肩部疼痛似有物牵引、拔伸,上臂犹如被折断了一样疼痛,而此类症状多见于现代医学的肩关节周围疾病。再结合肩胛骨上所附着的肌肉的特点,如大小圆肌、冈上肌、冈下肌等,他们负责肩关节的内收、外展、旋内等横向运动,所以说明手太阳经在肩胛部的穴位主要解决肩胛骨左右移动的问题。

上一篇:人体解剖学知识点整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