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关节突关节区域静脉临床解剖学研究
腰椎后路手术常常涉及腰椎ZJ及其周围区域,显露过程中出血不可避免。该区域静脉走行复杂,血管纤细,出血后止血困难,影响术中操作。当前相关研究[1~3]注重通过造影行椎体侧前方、椎管内动、静脉解剖学研究,对ZJ区域关注较少。本文通过应用解剖学研究ZJ区域静脉,以期减少术中出血、并发症,同时补充国人解剖学数据库。
1.1 方法 本研究选用20具(男13具,女7具)成人灌注好的尸体。采用腹部正中切口,完整显露下腔静脉及其周围区域。剥离腰大肌在腰椎(L1-L4)上的止点,显露腰椎侧方的LV及横突前方的ALV,沿LV向后分离至椎间孔出口区,越过横突间,解剖显微镜下显露ZJ区域静脉。观测汇合至L1-L4椎间孔出口区的椎间静脉以及椎外后静脉丛在ZJ区域的走行、分布、外径及其与ZJ的毗邻关系。具体步骤:①游标卡尺分别测量椎间静脉以及椎外后静脉丛终点的外径;②分布至ZJ及其周围区域的静脉走行和分布特点;③采用后方正位视角,以ZJ背侧顶点为原点,分别以人体冠状面上的水平轴(指向人体中线为正方向)和纵轴(指向头侧为正方向)作为X轴和Y轴将ZJ及其毗邻区域十字分为Ⅰ-Ⅳ四个象限,同时以Y轴正方向为0(12)点方向,按照由Ⅳ到Ⅰ象限顺序方向平均划分为0-12个钟点区域,观测在各区域内静脉分支和ZJ的毗邻解剖学关系。
1.2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1 ZJ区域静脉分布 椎外后静脉丛位于椎管外后方,主要收集脊柱后方竖脊肌、多裂肌及筋膜软组织等静脉血。该静脉丛在肌肉内分可为内、外丛,由后向前方走行,接近ZJ及椎板时伴腰动脉的分支走行,于腰椎峡部中份表面汇合,向前继续走行至横突根部同横突前静脉汇合并注入LV或ALV。椎外后静脉丛围绕ZJ外上部和内下部,呈类环形包绕ZJ周围,在上下节段之间、经椎板间隙在椎管内外之间均存在大量静脉吻合,形成网状分布。
腰椎侧前方腰大肌等血液经椎旁静脉丛回流,由外向内走行并汇合至横突浅静脉,同横突前动脉伴行,至横突下缘根部偏腹侧汇入LV或ALV。
椎管内前、后静脉丛之间相互吻合,其中部分静脉行至椎间孔下缘时汇合形成椎间静脉,跨越椎弓根上表面出椎管,至横突根部汇入LV或ALV。
LV之间在椎体侧方、横突根部腹侧表面形成连续升支,称为ALV。
LV伴行于同名动脉上方,左侧LV穿过交感干和腹主动脉背侧后汇入下腔静脉,右侧LV穿过交感干背侧后汇入下腔静脉(见图1)。
2.2 ZJ区域静脉出现率及外径 本组中76.25%(122/160)标本的椎外后静脉丛汇合至腰椎峡部中份表面,随后同横突前静脉汇合并注入LV。LV并非绝对成对出现,常出现单侧LV缺如,总出现率为69.38%(111/160)。LV缺如同ALV的存在没有必然关系。ALV并非绝对连续,有15%(3/20)的病例出现单侧单节段ALV缺失。经统计学处理,左右两侧数据行t检验,均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节段椎外后静脉丛有部分血管汇合至腰椎峡部中份表面,其平均外径对比:L1(0.)㎜<L2(1.)㎜<L3(1.)㎜<L4(1.)㎜;横突前静脉汇入LV前平均外径对比:L1(1.)㎜<L2(1.)㎜<L3(1.)㎜<L4(1.)㎜。椎间静脉汇入LV前平均外径对比L1(0.)㎜<L2(0.)㎜<L3(0.)㎜<L4(0.)㎜(详见表1、2)。
2.3 ZJ区域静脉分布特点 ZJ区域静脉分布复杂,根据收集静脉血回流部位可分为椎外后静脉丛区、椎间静脉区、横突前静脉区。
椎外后静脉丛在后方肌肉软组织中可分为内、外丛,分别收集腰内、外侧肌肉的静脉血。,内丛由后向前,分布于第Ⅳ象限内上位ZJ内侧面,于上位的ZJ背侧内下缘3-5点钟范围内向下外走行汇合并跨过腰椎峡部中份表面;外丛由后向前,分布至下位ZJ外上缘第Ⅱ象限内,于ZJ腹外侧面8-10点钟范围内向上内走行汇合至椎间孔区。内、外丛多数静脉走行至椎间孔区,注入LV或ALV。
椎间静脉区,椎间静脉区包括经椎间孔下缘穿出椎管的椎间静脉以及经椎板间隙和椎外后静脉丛之间形成的细小吻合支,可回收部分椎管内静脉血走行并注入LV。
表1 ZJ区域静脉走行外径±s?㎜)*L1V左右L2V左右L3V左右L4V左右椎外后静脉丛0.横突前静脉1.椎间静脉0.腰静脉3.腰升静脉3.
表2 ZJ区域静脉出现例数(例)**L1V左右L2V左右L3V左右L4V左右椎外后静脉丛2020横突前静脉2020椎间静脉腰静脉腰升静脉1920
横突前静脉区,椎旁静脉收集脊柱两侧肌肉内的静脉血,由外侧向内走行,汇合至横突下缘偏腹侧形成横突前静脉。继续行走并在横突根部注入LV或ALV(见图2)。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