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信息化技术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人体解剖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正常人的构造和形态,功能以及发生规律的科学,是医学专业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医学专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的内容是对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组织结构和各个器官毗邻的关系之间的特征,属于目前医学教学中的基础专业课程。该课程知识点内容以及需要掌握的结构比较繁多,大部分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容易觉得枯燥乏味,从而产生畏学的心理。在进行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依然使用的传统方法,这种方法导致教学效果比较差,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如何把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立体生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解剖学教学面临的难题。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技术渗入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在人解剖学教学中适当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化繁为简,使枯燥的解剖学理论形象化、立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已经为人体解剖学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了参考,能够大大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1]。

一 信息化技术在人体解剖学中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是指在数字理论背景下与计算机网络等相关要素相结合,从而形成的一类新技术。在其应用过程中依赖于计算机,可使数字化时代信息领域的数字技术潜在应用价值提升。实践中若能重视数字化技术运用,则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存储、处理及传递效率,满足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要求,为社会生产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信息化技术能够为当前的解剖学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数据基础。欧美等国家在该方面走在了时代的前列,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早在20世纪末的时候就开始开发男性VHP的解剖数据集合,借助这个数据集合,开发出了一系列的解剖数据信息库,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在我国信息化技术在解剖学的应用也在快速发展中,将数字化模拟人体和数据存储起来,供科研结构和高校研究使用,并最终得到了中国人女性1号的数据信息集,这些数据信息集合能够帮助人体生物学向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这样就实现了计算机精确模拟技术和计算机定制解析运算,也是人体解剖学和数字信息化技术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二 人体解剖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在人体解剖学传统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辅助人体挂图以及标本等教学工具开展教学活动,然后再向学生展示尸体解剖,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与学习课堂内容。尸体解剖操作会为学生临床经验的积累以及解剖学相关知识的掌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用。但是,近些年来,我国的各大医学院校都存在着教学尸体紧缺的现象,这样就会造成教学示教的标本以及学生解剖所用的尸体匮乏,从而对解剖学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且教学中所应用的标本以及尸体通常都是经过甲醛处理的,具有比较刺鼻的气味,且可能伤害学生的身体健康,从而影响学生对解剖学课程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降低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一) 解剖学教学形式落后

各高校解剖教学的主要操作方式是通过课堂传授知识来完成的,通过人体和标本、人体模型、挂图等辅助工具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真实实体解剖来加强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解剖操作的熟悉是学生在人体解剖学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各个高校目前都比较缺乏尸体资源,同时教学标本的缺乏和尸体不足的问题都会影响到了目前教学质量的提升[2]。

(二) 教学标本影响教学质量

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尸体标本都是采用化学物质进行处理的,经过化学物质处理以后会有大量致癌物质和甲醛产生,处理后的尸体标本会有刺鼻气味产生和出现。同时这些气味和致癌物质或多或少会影响学生们身体健康,也降低了学生参加课堂实践的积极主动性。在许多高校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接受不了刺鼻气味而远离解剖尸体标本,而且老师在进行示范的时候,部分学生会站到一边,没有切身体会和感受,这些原因都会影响到解剖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正常实施。

(三) 理论教学不充分

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许多学生都没有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然后就进行了实践操作和处理,同时部分学生并不了解人体的构造和结构,而且在进行实践操作的时候会破坏标本,盲目进行操作和处理,进而对尸体标本造成了浪费,通过信息化技术的部署和实现,能够让学生提前掌握和了解人体基本的结构知识,进而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